世界、眼睛與內心

June,12 2025 singhi(星海) 12 分鐘

本篇的目的並非講授知識,而是從人類如何認識世界的方式出發,嘗試分析內心世界、視覺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係。

首先,讓我們大膽假設:存在一個「外部世界」。這個世界即便在人類(或其他有意識的動物)未與之發生感官接觸時,依然穩固地存在,並依循自然法則變化——它不是幻覺,也非虛構。那麼,這樣的「外部世界」究竟是什麼?

其次,我們也假設,存在一個「內心世界」——每個人心中皆有其一。與外部世界不同,內心世界極為敏感,容易受到觀點、言論、理論乃至情緒的影響,進而變得曲折乃至動搖。

最後,我們再假設,存在一個連結內外的中介:即「視覺世界」。顧名思義,視覺世界是人類用以建立內心與外部之間關係的橋樑。本文僅探討「視覺」,不涉及觸覺、聽覺等其他感官。就人類而言,視覺的載體是眼睛。這裡我們不探討其生物結構,只將它視為一種封閉性的觀察工具,就像你手中所握的相機一樣,它從世界中截取一部分畫面,提供給我們思考與建構。

現在,我們將對這三個概念進行一次粗略的觀察。正如前文所說,世界萬象,複雜無比,我們無法全面而準確地描繪整體,只能選擇一朵普通的花作為觀察對象,試圖藉此勾勒三個世界的輪廓與它們之間的關聯。

外部世界

Flowers

我們看見這朵花:它是粉色的,有八片花瓣,中央的花蕊呈黃色,並從中心向外泛出一抹紅色。整體呈圓形,花瓣微微上翹,環抱著花蕊。花瓣邊緣如波浪般呈鋸齒狀,自花心向外延展著些微的褶痕,其色略深於主體的粉色。

當陽光照射在這朵「花的存在」上時,它與光產生了某種互動——原因我們未必能解釋——但結果是,我們的視覺中浮現出粉色與紅色。這種色彩佔據了空間的一隅,卻又不漫溢全域。它有明確的邊界,它的輪廓清晰分明。

因此,我們可以說,這裡有某個東西,它確實存在——毋庸置疑。它佔據空間,呈現形態,發出色彩。我們暫且稱之為「花」,但須謹記:「花」只是我們對此類存在所賦予的一種類名,它不是那個東西本身。那個「本身」是我們無法真正「看見」的。

我們無法看見「存在」本身。但這無關緊要,重要的是——有某樣東西存在著,且我們透過感官得以察覺它、認知它。它說:我在這裡,便足矣。

這便是外部世界的本質:一個龐大的存在體系,極其複雜,永遠無法被我們完全掌握;但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媒介——眼睛、耳朵、觸覺神經——與之建立聯繫,從而得知:「有東西在那裡」,它穩固,並遵循一定規律。

由此,我們可以推及萬物:萬物皆有形狀,否則眼睛不可見之;萬物亦有顏色,否則感知不成。形狀與顏色,也許正是萬物的某種本性——是可感的,是穩定的,但仍需銘記:它們並非那個「存在」本身,只是我們能捕捉到的痕跡而已。

視覺世界

humans' eyes

你知道小孔成像嗎?我記得年幼時曾對此著迷。只需一張白紙,在中央戳個小孔,選個豔陽高照的日子,在室內靠近白牆,將紙對準明亮的窗戶——你就會在牆上看到窗外的倒影:綠樹搖曳,雲朵緩緩飄移,美得令人屏息。

這個原理甚至可以用來觀察日食。我記得是零八年,日食經過我們村莊。我便用一張紙將太陽“投”在地面上觀看。那時可以清楚地看到耀眼的太陽如何一點一點被蠶食,最後僅剩下一圈泛光的圓環。

據說人類的眼睛也遵循小孔成像的原理,只是結構更為複雜。

然而,眼睛除了能接收光,我不確定它還能感知什麼。當我凝視那朵花時,我並未用手去“摸”它,我與它之間隔著距離,但我依然能「看見」它,並堅信它確實存在。

目前的理論認為,這之間的媒介是光——也就是電磁波。毫無疑問,眼睛能接收這些波,並將花所反射出的光像畫一樣投在視網膜上。這進一步刺激了內部複雜的神經網絡,這部分我們暫不討論。可以說,眼睛的任務,就是把那個東西的“影像”畫出來,畫在每一個有眼睛的生物的視網膜上。

至於如何理解這幅畫,或是這畫背後的「存在」本身,那是視覺之後的事了。

內心世界

human's brain anatomy

現在,試著閉上眼睛。

想像一下你剛才看到的那朵花——你是否重新在心中「畫」出它的樣子?

很模糊,對吧?你幾乎無法辨識粉色,也難以勾勒花瓣的形狀。腦海裡只剩下語言:你會對自己說出「粉色」、「圓形」、「鋸齒」、「黃色」……但畫面卻遲遲無法重現。

為什麼?

當感官與那朵花的連線斷開,當即時的影像關閉,你只能吃力地動用大腦另一部分去「重繪」它。但那幅畫不穩定,色彩變幻無常,甚至你開始懷疑:「粉色到底是什麼?」

「粉色」其實只是一個詞。它不是光,也不是顏料,它是你心裡喚起記憶的某種代碼。你一想到它,就會聯想起女友穿過的粉色絲襪、粉紅上衣,也許還會讓你感到些許興奮。這之間的奧祕我不完全明白,我只能如實描述自己的感受。

如果你是一位前端工程師,你會明白顏色在電腦中是以數字或代碼表示的。大腦裡的「粉色」其實就像一個程式碼,代表了一種你看過但此刻無法直接「調用」的感官經驗。

例如:

<div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pink">
  This is a color named "pink" as you are seeing it! While closing your eyes,
  it's a thing you cannot reach out.
</div>

效果是這樣的:

This is a color named "pink" as you are seeing it! While closing your eyes, it's a thing you cannot reach out.

這就是呈現,卻不是實物本身。 但我們需要的,往往正是「呈現」:透過呈現去感知、分析、影響乃至創造事物。

那麼,內心世界究竟有什麼?好像什麼都有,又什麼都沒有。

說它什麼都有,是因為我們能胡思亂想;說它什麼都沒有,是因為那只是一些模糊的「內容」,離真實遙遠,稱不上具體畫面,更不是事物本身。

於是我只能說:內心世界是由「概念」與「觀念」構成的。

兩者的區別如下:

用語 語感特色 例子
觀念 主觀、情感、價值觀、印象性 他的教育觀念很傳統。
概念 客觀、邏輯、系統性、抽象性 ‘自由’這個概念很難定義。

你可以把內心想像成一段代碼,有邏輯、有結構。電腦可以理解 pink 的意義並顯示出來;人類也能將內在語言映射至外部世界,像是指著花說:「你看,那是粉色的。」

電腦藉由螢幕「呈現」代碼,人類則用白紙、畫筆,或語言,讓內心世界顯現出來。

閱讀材料